“遍尝百果能成仙”是一句脍炙人口的谚语。水果滋养又治病是人们的共识,而且中国历代医书里,都有很多果品是作为药用的。
在中华民族“尚五”文化和五行学说的影响下,《黄帝内经》早已明确了“五果为助”的饮食理念。
果类食物,是人类赖以维系膳食营养的重要物质。水果有助养身和健身之功。可以生食,且能避免因烧煮破坏其营养成分。有些水果若饭后食用,还能帮助消化。
五果,实际上指的是水果和干果的统称,还包括某些能生食的瓜果。一般认为是枣、李、杏、栗、桃五种水果为代表。
佛教中,将因果关系的结果分为五类:异熟果、等流果、士用果、增上果、离系果。
五果为助,助的是什么?
水果类含糖、脂肪、蛋白质相对较少,吃水果的主要目的不在于补充这三大营养物质,而在于补充其他营养素,即水分、维生素和矿物质和微量元素。
中国传统医学认为,食物的性能是食物基础理论的核心部分,食疗的理论指导原则就是食物性味学。
《本草纲目》所载的李之实“微 温”,杏之实“热”,大枣“温( 热) ”,桃之实“热”,栗 之实“温”,按照“寒凉属阴,温热属阳”的原则,五果之性均属阳,与五果之味的阴阳归属具有一定的差异性,即人体食用五果后能够提升活力,温煦脏腑,兴奋机能。这一结论与“五果为助”相符。
同时,结合食物五味的理论,“酸”李具收涩、生津之功,“苦”杏可降泄、通泄,“甘”枣能够补虚、缓 急,“辛”桃有发散、行气血的作用,而“咸”栗则具有 软坚、趋下的功能。这与五果在食养、食疗应用中 发挥的功用相吻合。
五果仅是果类食物的代表,今后仍然需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的本草文化,不断发掘其他果物的价值。
少林禅医养生,传承少林精神,弘扬禅医文化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