热线电话:18539297899 / 0371-55673777
当前位置:首页>新闻中心>禅医养生

佛教养生:运动、精神结合,调节身心!

时间:2022-01-15 09:19:29 点击:327 次 来源:本站


如果深入了解佛教的修行方法,便不难发现,佛教除了从饮食方面来调节修行者的身心,还从运动和精神生活等多个方面,来调节身心,使之达到平静、和谐的生理状态,所以不少佛教修行者都能够拥有健康的身体、快乐的心态。

勤运动

即养身、修性,包括内修禅定,外修体态。健康的体魄在于运动,运动能够调节身体的气血运行。这一点,在佛教修行方法中,也有体现。

禅定

浅显地说,即静坐。于静谧通畅处,着宽衣松带,盘腿而坐,可采取跏趺、单盘或散盘三种姿势。全身放松,脊柱正直,口唇微闭,舌抵上腭。两手仰掌,一掌叠于另一掌上,拇指相对,置于大腿根部。调整呼吸至细微绵长,使心念处于宁静安详的状态。静坐可视为静止的运动,能调整呼吸、宁静心神、舒畅关节、按摩肌肉。若深入之后尚能明心见性。

经行

于一定之地按顺时针方向行走。如禅宗的跑香、行香、净土宗的绕佛。跑香讲究甩手阔步、朝气蓬勃,原本是防止坐禅久后昏昏欲睡而设,时常练习又可养身疗病。绕佛应当缓步从容、气定神闲,边走边唱念“南无阿弥陀佛”。经行是适度的全身运动,而且其中蕴含着宗教仪式,较之普通的跑步,行走更富于庄严、欢喜的氛围。

拜佛

虔诚的佛教徒的必修课。其实,正确的拜佛动作,能够调整全身大小关节,尤其是整个脊柱都能得到良性刺激,使原本因长期姿势不当造成的神经挤压得到纠正;同时,拜佛使胸部、腹部、四肢得到适度的活动,能增强心肺功能、按摩胃肠、舒展韧带、通畅全身血液循环。因而经常拜佛的行者,身体柔软轻快,反应敏捷。

唱诵

佛教的诵经、持咒和念佛等功课,均通过歌唱方式进行。其曲调乍闻之下似乎单调乏味,若凝神谛听,则妙不可言。诵经持咒讲究“水流弥陀、火烧楞严”,是指诵经须悠缓从容,如水淌般平和流畅;持咒应雷厉风行,如火燃般快捷迅速。念佛的曲调更是丰富而优美,平和的、热情的、欢快的、绵长的,随缘而定,令行者愉悦满怀、法喜充满。唱诵能长养修行信念、陶冶宗教情操,同时舒畅心肺,而且不少行者在长期的唱诵中炼出一副嘹亮的歌喉。

少林武术名扬天下,不仅能强身健体、扶危止恶、护持佛法,且能由武入禅、习武见性。千百年来,少林寺高僧辈出,均佛理深邃、武艺精湛,弘扬佛法、利世济人。其高寿者比比皆是,自不待言。

这些运动的修行方法,常常结合在一起进行,让身体处于和缓的动态之中,既避免过于劳累,也避免过于安逸。

守精神

即修心,要求佛弟子慈悲、博爱、空寂无我。不断从心理困惑的束缚中解脱出来。心理对于人体健康的影响,现代科学已有深刻的论述。通过心理来调整身体健康,也成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。

事实上,佛教在心理治疗方面,具有非常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。佛教三藏十二部典籍,从某种程度来说,就是对治凡夫八万四千烦恼的心理治疗方案。佛教两千多年的历史,从某种程度来说,也是治疗众生心理疾病的历史。

少林禅医养生,传承少林精神,弘扬禅医文化!



网站首页 电话咨询 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