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教宗旨是:“不为自己求安乐,但愿众生得离苦”。四大真理之中的“苦谛”里就有生苦、老苦、病苦、死苦,其他则为精神上或感情上的痛苦。解除生老病死之苦,单纯靠说教是不行的, 因此医药知识一开始就成为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,佛陀的医术*高,故有医王的别名。
*早的《佛医经》强调医王“四知”:诊断、病因、制药和治疗,而且认为“疾病与生俱至”。《诸德福田经》得福七法之一为“常施医药,疗救众病”。
由此断定,佛教医学的存在一方面是僧、尼出于自保,另一方面也是弘法传教的需要。
佛教文献数量巨大,内容丰富,涉及范围非常广泛。不仅有医治世人“心病”的佛法,也有用治人“身病”的对治方法和药方。
佛教医学主要由基础理论,临床实践,医用咒语,养生保健等几部分组成。从医学内容的组织形式来看, 佛教医学典籍里既有专门的关于“医”或者“病”名称的经,也有虽然没有医名但有其实的佛教医经。纵观佛教医学,其所涉及医学范畴十分广泛,涵盖内、外、妇、儿、五官各科。
佛教医学的药物部分相对来说比较系统,共分为时药,更药,七日药,尽形寿药四类,并且药物以植物药为主。
在缘起的世间,生老病死是不可避免的现象,众生的病苦,除了来自身体器官上的疾病外,还包括心理上的毛病,因此,佛教医学还有大量的典籍来治疗身心。
佛教经常以法疗治众生贪嗔痴的疾病,因此,佛教经典中喻“佛为医师,法为药方,僧为看护,众生如病人”。
中国传统医学在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中,佛教是*广泛、*持久、*深刻的。
少林禅医养生,传承少林精神,弘扬禅医文化!